2021省两会——疾控体系难留人才?马文军提案建议: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一步凸显出公共卫生人才缺乏的短板。

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此前表示,经过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人才缺乏的问题被更加充分认识,尤其是一线人才,虽然非典以来有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解决得还不够好,这个问题不是新问题,是个老问题。

广东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常委、省公共卫生研究院院长马文军一直关注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这次广东省“两会”,马文军带来的提案聚焦的就是公共卫生人才体系的建设。

“目前来看,广东省公共卫生人才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防控工作需要。”马文军在提案中开门见山地指出。

马文军认为,要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织密织牢公共卫生防控网,就必须念好人才工作这本经,始终坚持在“引人、育人、留人”方面聚力用劲。

现状:公共卫生领域人才流失严重

广东省公共卫生人才体系建设现状如何?

马文军在提案中提到,截至2019年底,广东省县区级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44.7%,乡镇卫生院大专及以下高达87.5%。县区疾控中心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比42.8%,比2017年江苏省(54%)和浙江省(50%)的数据要低;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职称以初级及以下为主(89%)。

疾控体系人员待遇低、职业认同感不强,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调查显示,国内一流公共卫生学院毕业生超过95%不选择到疾控中心工作。

马文军

马文军

公共卫生领域人才的流失问题同样严重。

以疾控体系为例,据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统计,2009-2018年间,从业人员减少4.5%,总量仅18.8万人,不足2004年总量的90%。

近5年内,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机构普遍存在骨干人才流失问题,其中包括病毒学、传染病学等关键学科的领军人物或者骨干。公共卫生机构高层次人才的流失,导致重大疫情防控能力普遍不足。

在马文军看来,长期以来,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待遇普遍偏低。“我省欠发达地区投入不足问题长期存在,造成疾控中心人员待遇偏低。”

数据显示,2018年非珠三角县区疾控中心人均年经费和人均年公用经费分别为9.4万元和0.9万元。

另外,公共卫生投入占医疗卫生总投入的比重低。即使是财政投入相对较多的深圳市,2019年公共卫生财政补助占政府医疗卫生服务支出的比重也仅为19.6%。

公共卫生科研经费投入也明显偏低。如近5年深圳市医疗卫生单位获得市科技创新委立项的科技研发资金资助经费中,公共卫生只占12.7%。

马文军表示,由于人才匮乏,研究基础薄弱,广东省公共卫生存在科研能力不强、疫苗和药物研发水平不高等问题,科研水平不能满足疾控工作需要。广东的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研究机构也比较少,力量比较分散。

“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公共卫生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研究转化平台欠缺,成果转化意识不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

建议:转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科研短板,马文军建议,整合广东省疾控系统、大学科研单位、医疗卫生等机构公共卫生科研优势资源,成立广东省预防医学科学院。

建议省级科研管理部门设立公共卫生专项科研经费,加强公共卫生应用性研究。加强公共卫生领域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支持公共卫生机构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

“充分发挥国家和省公共卫生研究平台的引领、集成、带动作用,建立健全我省公共卫生科技创新体系。”马文军说。

马文军在提案中建议,参照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实施高水平疾控中心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加强高端装备配置和关键技术储备,特别是要有专项经费加强高水平人才引进。把省疾控中心和广州、深圳、珠海疾控中心以及粤北粤东粤西区部分域疾控中心建设成为高水平疾控中心,为广东省省公共卫生安全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网络。

在马文军看来,公共卫生机构骨干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薪酬明显偏低。对此,应积极借鉴公立医院经验,通过提高基本工资、加大绩效工资激励力度、落实岗位补贴等举措,探索建立符合公共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使从业人员的收入与其创造的社会价值相匹配。

以加大财政投入为前提,允许有条件的公共卫生机构开展部分有偿服务项目,并将其净收入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允许其收入分配方案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

马文军还建议,要转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研判和传播规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问题的人才。鼓励从事疾控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公共卫生专业授课。加大专科公卫人才培养力度,定向培养基层公共卫生人才。(办公室综合21财经报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