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员张修玉:探索红树林+生态产业,发挥多重效益

话题背景:茂名市电白区拥有全国最大的连片人工红树林种植示范基地之一,形成了独特的“海上森林”景观。过去二三十年间,红树林见证了水东湾生态从“城市伤疤”到“美丽海湾”的生态变化历史。从2003年开始,茂名全面推进水东湾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和美丽海湾建设,通过修复种植、清淤、截污工程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有效提升了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稳步推进,也面临着外来红树入侵,保护与监管能力不足,如何探索保护与利用并举等问题。

红树林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红树林保护有助于拯救珍稀濒危红树植物,保障生物多样性。

我国高度重视红树林的保护工作,建立多个红树林保护区,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计划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万公顷,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专门设置了红树林条款,为红树林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国内红树林修复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总面积偏小、生境退化等问题。加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不仅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也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红树林修复保护工作应遵循生态优先、整体保护的原则,注重科学修复与自然恢复,优先采用自然恢复的方式,辅以适度的人工修复,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科学评估确定红树林适宜的恢复区域,优先选用本地红树物种进行修复。在实施过程中,应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优先在自然保护地内开展修复工作,再逐步扩展到其他适宜区域。同时,还要建立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网络体系,定期对红树林的生长状况、生物多样性等进行评估,及时调整修复策略。

开展红树林保护的同时,尝试“红树林+生态旅游、自然研学、观鸟体验、生态观光、生态养殖”等模式,是红树林综合利用和多重效益发挥的探索方向。

目前,广东省在红树林保护中探索了“红树林+生态产业”的新模式,通过生态旅游、生态养殖等方式,实现红树林的可持续利用。比如,种养耦合模式在湛江等地已经得到成功应用,其通过在养殖塘种植红树以修复红树林,同时利用红树林生态系统反哺养殖塘内的鱼虾蟹贝,实现互惠互利。茂名市也可以此为借鉴,发展红树林相关的生态旅游和生态养殖产业。

但红树林资源利用必须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各种利用活动要符合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要求,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确保生态旅游和种养耦合等活动不会对红树林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推进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方式,是在有效实施用途管制、不影响红树林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林下科普体验、生态旅游及科学研究等活动,提升公共服务功能。

此外,厦门湾红树林保护的成功经验表明,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是红树林保护的重要环节。茂名可通过建立科普教育栈道、开展公众教育活动等方式,提高红树林保护的社会参与度。(作者为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本文刊于《南方日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