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培养年轻医生成长,给了我最大的成就感


人物小传

文峰  1963年6月生,湖南郴州临武人,农工党员。1988年考入中山眼科中心,1991年毕业留院工作至今。现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眼底内科主任,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负责人(PI);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影像学组主任委员、中国眼微循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眼科专委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眼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视光学学会眼底影像专委会主任委员;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临床研究上具有创新性成果; 担任“图说眼科系列”丛书总主编,承担国家973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成果“国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遴选为近5年中国眼底病十大进展(2014年);以第一完成人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文峰教授在眼底病领域的创新性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

眼底内科合影

眼底内科合影

科主任访谈录

问:请您分享下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和经历?

文:小时候爸爸在另一城市工作,我从小跟着在乡镇公社中学做老师的妈妈一起生活。公社位于城市和农村交接的地方,虽然是教师子弟,但也经常下乡插秧、挖地、种红薯,用酱油泡饭吃。现在想起来,小时候的经历也是一笔精神财富,艰苦的成长环境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特质。

我们上学时学校的师资算很好的,有来自师范学院毕业的好老师因下乡支援来乡镇学校任教。我从公社的中学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宜章一中,进入了重点班。恢复高考后的第五年,我参加了高考,重点班有10个人上了本科,我是其中一个。

问:您为什么选择学医呢?

文:还记得那时候填志愿,我填了好几个大学,以为大学都是四年制,后来老师拿着录取信到家里来,打开一看才知道原来衡阳医学院要读五年,就知道了学医要比其他专业付出更多。

但我没有后悔,因为学医是我从小的兴趣和梦想。印象特别深的是,我母亲经常过敏,找不到原因,没有抗过敏药,有人建议用贝壳刮,但土方法也不管用。看着母亲痛苦的神情,我很心疼,就开始想着学医也许能做点什么。

问:您读大学时,学医环境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难忘的经历或对您影响较大的人?

文:我就读的衡阳医学院(现在归属南华大学)是湖南排名第二的医学院校,有着深厚的医学底蕴和传统,培养了很多医学人才,出了2位院士,其中五官科专业班就培育了不少著名眼科专家,像我们中山眼科中心的颜建华、梁丹、李永平、钟兴武、周孝来,以及现在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的刘祖国等知名眼科专家都是衡阳医学院五官科班的校友。

那时医学院环境不算太好,一个宿舍上下铺住6个人,但同学们都很刻苦,临床基础扎实。老师们带教也很认真,我对韩建生教授的印象特别深,他是从湘雅医学院毕业的,脑神经专业课特别难讲,但他讲课如数家珍、生动灵活,水平很高。

我是本科第四年进入五官科班的,因为对眼睛感兴趣,觉得它是人最重要的器官;但当时眼科不好进,从306个同学中选25个人,我很幸运进入五官科班,选了眼科专业,开始了自己的眼科事业。

问:您为什么选择考研究生?

文:本科毕业后,我去了郴州卫校附属医院工作,现在改叫湘南学院附属医院。但当时整个社会的医疗水平是比较落后的,像糖尿病眼底病变等常见眼病,还被认为是很了不得的诊断,我们当时就意识到要成长、要收获,一定要走到更大的平台。现在别说糖尿病眼底病变,好多高尖难的疑难杂症都是我们团队创新发现并积累了很多经验。

一年多后,我就开始准备考研,很开心考入中国最好的眼科机构——中山眼科中心,毕业1年多就成功考取研究生离开学校附属医院,在我当时所在的郴州地区是个先例,听说后面出了文件,毕业工作三年后才允许报考研究生。当时没有人告诉我怎么考,一切靠自己摸索,跑图书馆,找招生办,把能找到的全国历年的眼科书籍、试题全都做了。1988年,我考研初试的分很高,基础科目是考病理生理学,我一看五个题目里有四个是之前做过的,说明欲成事需准备。后来,我把复习资料分享给黑子清,现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副院长,他考试的时候也遇到了做过的题,还考了当年中山大学的麻醉科第一名。

问:您为什么选择考中山眼科中心呢?您的攻读的专业是什么?

文:当时,我查阅全国各个学校眼科的招生指标,一看中山眼科中心招11个人,感觉指标比其他学校多,要是知道中山眼科中心全国眼科排第一,可能就不敢考了。

我之前在一本眼科学书上看到过中山眼科中心吴德正教授写了一章关于临床视觉电生理的内容,写得太好了,视觉电生理当时也是黄金学科,考研我就考了她的研究生。面试的时候,问的问题很难,好在我看了不少书,答得还可以。后来随着学科的发展,我也在不断转变科研方向,这也是为什么能取得一点成绩的原因。

问:请您分享下您在教学方面的经验。您觉得怎样才是好老师?

文:我觉得教书育人,一定要以身作则。我记得有个学生,从其他导师处转来就读我的博士生 ,初来跟我时,她做事有些散漫,见患者来了,也不会主动服务,我是很紧凑的,连走路节奏都很快,后面,我就帮她慢慢改掉了这些缺点。另外,在带学生的时候,我会让他们亲自操作。操作的时候要做到三方面,一是思维要跟着动态的眼底影像思考,不懂就要去问,去查资料。二是要培养临床思维,手在操作,眼睛在看,头脑在思考,经过系统培训,慢慢培养起他们的临床思维。三是要追求有特色的创新,我们在眼科临床影像创新方面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发现中国PCV的特征,揭示PIC的分期,提出局灶脉络膜凹陷新病理机制……这些成果都是我们首先发现,并推广于临床的。

问:教书、治病、科研、防盲、还有眼科中心的管理者,您最喜欢哪一个角色呢?

文:在高校,在医院,我们身上有三个角色,一为教师,二是医生,三兼研究员,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老师。只有教学,才能把一个优秀的团队带起来,才能把科学精神传承下去。

问:请您简单介绍下眼科中心眼底内科的发展历史?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文:原来我所在的研究所视觉生理室,是陈耀真教授、毛文书教授非常重视的学科,前辈吴乐正教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临床视觉电生理实验室,视觉生理室具备电生理、眼底彩照、眼底造影等形态与视功设备,这为我后来的眼科影像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吴乐正教授和吴德正教授曾派我到河北医学院第二医院学习眼底造影,我在那学了三个月,看了很多眼底造影的图片、造影英文书,打造了扎实的眼底影像基础。

随着机构的调整,原来热门的视觉生理室、生化室等实验室被撤销。2018年,眼底内科及综合病区二区成立,从原8张住院病床,发展成13张住院病床,26张日间病床。现在我们有眼底影像室、激光室、视功能检查室,下面还包括黄斑病专科、神经眼科等亚专科。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要搭建眼底疑难疾病诊治特色平台,建设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山眼科中心“疑难眼底病诊治中心”。因为眼底内科集聚了全世界很多疑难眼病,我们作为国内最大的眼底内科,有责任有使命把它弄清弄懂,找到最好的治疗的方法。

问:您认为科室管理最重要的是什么?

文:一要有大局观。要让科室成员看到未来。不管是不是我的学生,我都会给她们机会,让她们去成长,等她们胜任之后,大胆放手让她们去诊疗,遇到问题我再指导。有学术活动,我们会把整个科室的人轮着去参与和担当。为什么年轻人说热爱眼底内科,因为这里有平台、有机会,她们自己有病人群,这就使年轻医生获得良好的自信心与存在感。

二要有凝聚力。给年轻人学术平台、展示机会,把学科氛围做好。比较特色的做法,一个是每周二、周四早上八点到八点半的早交班病例分享会,年轻医生、进修医生经过认真的查阅文献精心准备后才来做病例分享,遇到问题,可以拿出来分析探讨,然后老师们来点评,帮助他们提高,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学到更多新知识。一个是每周三下午的专题讲座,安排科室每位教授对有兴趣的临床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也讲,梁丹教授也讲,迟玮教授也讲……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想来我们科,是因为在我们科能学到其它地方学不到的知识。

问:近几年,眼底内的临床科研有哪些新的突破,能否谈谈您对“研究型医院”的理解?

文:我们团队有不少创新,最主要的有三点,一个是在国内创新性发现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这是我们在国内最早发现并提出PCV的发病假说,已在国外发表与PCV相关高水平论文三十余篇。

第二个是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这个疾病以前认为是罕见病,但我们基于影像学诊断,对这个疾病的机制进行了分期、探讨和临床分析,揭示PIC在我们国内其实一种好发于青年女性、常伴中高度近视、易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常见脉络膜视网膜炎症性疾病。

第三个是基于眼底影像学的临床创新做的较好。从影像学方面,提出了一些眼底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的分类,我及我团队的年轻医生在眼底影像的成就与造诣,得到了国内外眼科同道的认可,尤其是自己的学生培养起了独立思维,这让我挺高兴。

国人PCV的发现、PIC的分期与特征,都是通过创新的临床思维发现的,并能较快推广应用于临床;基于我们团队的创新性成果,中心主任、医院院长刘奕志教授在一次论坛上,还给我们团队提出的眼底病临床科研创新思辨模式起了一个标题叫做“异曲同工”。

文峰教授在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上发言

文峰教授在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上发言

问:请问眼底内科在年轻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特色做法吗?

文:我认为一个科室的发展,不只看大教授,更要看年轻人。现在,我们科有11个青年医生,通过我们的培养,像张雄泽、吉宇莹、徐晓宇、米兰、肖欧、李妙玲等年轻医生的患者预约就诊率也很高,这说明眼底内科的学科品牌发展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为了让年轻医生尽快成长起来,成为青年骨干,我们经常组织各种学术活动,比如,举办“眼影像”“黄斑病及葡萄膜炎”及“神经眼科”等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多给年轻人机会,让她们参与到国内外各种大小型会议,让她们担任图说眼科系列的主编、副主编,近年由我担任总主编的《图说眼科系列》专著获得众多眼科医生和患者的喜爱,我也请杨晖教授及青年医生来当主编或者副主编参与进来。去年,我们科的两位研究生甘雨虹、苏永悦荣获“朗视界 沐光明”全能星秀中英文病例演讲大赛双冠军,这是中山眼科中心青年医生第一次获此殊荣,这个比赛其实难度挺大的,这也是我们人才培养的成果。

2017至2021年全国眼影像学术大会文峰教授与他的学生们及参会嘉宾合影

2017至2021年全国眼影像学术大会文峰教授与他的学生们及参会嘉宾合影

问:您对青年医生有什么寄语?

文:希望她们在临床科研方面做出更多创新,在科研基金方面要多申请,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各级基金都要积极主动去申请。我们中心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作为科主任,也全力支持她们的科学研究,希望她们能早点承担临床与基础科研的重任。我这么着急的培养年轻人,也是有一种紧迫感的,现在我还有能力为她们打伞挡风遮雨,给她们引路,但我举的这把挡风遮雨的伞总有要放下来的一天,路终归要她们自己走。

问:您与眼底内科结缘多年,这期间科室有没有哪件事或者哪个人对您触动和影响很大?让您印象深刻。

文:最早我在眼科研究所视觉生理室,并担任过视觉生理室主任,PI制实行后我就做了PI,同时负责医院的造影室,后面也担任了一段时间的科教处副处长、黄斑病科主任等。2018年来,眼底内科从一个重新启用的科室发展成优秀的、热门的、受欢迎的科室,我感到很欣慰,也很有成就感。但发展期间也有不少波折,尤其是管理方面,但我们慢慢克服,一点点理顺流程,现在年轻人也培养起来,整个科室进入了稳定提升期。

问:您对科室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待和希望呢?

文:眼底内科蛮深奥的,不容易进门,不容易创新,风险也大,希望科室、团队继续努力,把我们的创新带向全世界,把国内的创新、特色、优势让国外的眼科同道认识,这也是希望年轻人努力的方向。

问:您能分享一下您在中山眼科中心工作的感受吗?

文: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中山眼科中心工作,今年刚好满三十年。我以在中山眼科中心工作自豪,这里有深厚的科学与临床底蕴,又是国内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防盲治盲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眼科中心,也是国内最大的眼科医院,很高兴,有幸“撞彩”来到中山眼科中心,碰到了这么多优秀的前辈、老师,很高兴能在这么好的平台里做出一点贡献,这是我人生里最正确的一个选择,也是最幸运的一个选择。

问:回顾这么多年的从医生涯,您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文: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医生。令我蛮开心的是,为中山眼科中心培养并留住了六个优秀的博士生,她们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拿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基金等,几个已经升到副高了,像青光眼科的左成果副教授、白内障科的陈卉副教授都是我培养的博士生。希望她们能把中山眼科中心的优秀传统、科学思维传承下去,继续创新、发扬光大,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2021年教师节学生们送给文峰教授的教师节礼物

2021年教师节学生们送给文峰教授的教师节礼物

问:您觉得中山眼科人“善良、求真、创新”的精神体现在哪里呢?

文:善良、求真、创新,要求是蛮高的。善良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把我们的生活准则、科研思维放在了小时候那种纯真的时代里去了,这其实是很高的一个高度。求真,脚踏实地的做一些科学研究,不浮夸,实事求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眼科中心做研究,一定要做别人做不到事情,走出自己的舒服区,刘奕志院长自己就做的特别好。

问:能不能请您用几句话寄语眼科中心?

文:首先,祝愿中山眼科中心全体教职员工都有美满的生活;其次,希望我们能发挥临床体量大的优势,有更多的临床科研走在世界前沿,并及时转化为临床服务,造福于患友。

(摘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