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边疆 医心为民 —— 农工党党员张峰的援疆之路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凭着满腔热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当地发展和人民幸福默默耕耘,农工党中山大学基层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超声科专家张峰,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2024 年5月,张峰作为广东省第十批“组团式”医疗人才,怀揣着对边疆同胞深厚的情谊和对医疗事业的执着追求,奔赴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开展医疗援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抵达新疆后,张峰便迅速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中。他深入医院超声科,全面了解设备配置、人员技术水平、诊疗流程以及患者疾病谱特点等情况,通过细致调研,他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制定了针对性的帮扶计划。

在临床工作中,张峰凭借精湛的超声诊断技术,为众多疑难病症患者提供了准确的诊断依据。每日,他都会坐在超声诊断仪前,全神贯注为患者检查,不放过任何一处细微的异常影像。无论是复杂的心血管疾病,还是其他脏器病变,他都能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做出精准判断,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关键方向,也让许多身处迷茫和焦虑之中的患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张峰尤为重视对当地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他深知,援疆工作不仅仅是为当地患者解决一时的病痛,更重要的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他定期在喀地一院及喀什地区下辖的县级人民医院组织开展超声诊断技术培训课程。从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到临床实践操作的亲自示范,再到疑难病例的深入剖析,他均精心筹备,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讲解与演示,力求将最前沿、最实用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同行。这项工作已然成为他援疆工作中一张靓丽名片。作为在心血管疾病超声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他还经常深入到病房和手术室,现场指导当地医生进行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等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新技术,提高业务水平,培养基层医疗骨干人才,助力新疆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的持续发展。

在张峰的悉心指导下,当地超声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显著进步。他们不仅能够独立完成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工作,在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实现了新的突破。

张峰在做好专业工作的同时,还留心帮助医院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他敏锐地察觉到,医院原有的叫号系统存在影响患者就医体验和医院运行效率的问题。为此,他发挥在医疗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经验优势,协助医院改进叫号系统。通过与医院信息科、门诊部等部门的深度交流,他与技术人员的紧密协作,提出了优化叫号系统算法、重新设计叫号信息显示界面等一系列有效举措。这些举措确保了患者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叫号信息,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情绪,显著提升了医院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力推动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为智慧医疗在边疆地区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树立了典范。

在援疆的日子里,无论烈日当空、酷热难耐,还是寒风呼啸、刺骨凛冽,都无法阻挡张峰为边疆同胞健康服务的坚定步伐。他踊跃参与当地义诊活动,自带医疗设备,翻山越岭,不辞辛劳地深入偏远乡村和牧区,为交通不便、就医困难的群众送去医疗服务和健康关怀。

即便身处援疆一线,张峰也从未搁置手中的学术工作。在繁忙的临床诊疗之余,他争分夺秒,持续关注国内外医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各类线上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们保持紧密联系,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期间他参与撰写发表了《脑血管超声检测若干问题中国专家共识(2024)》《2024中国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超声介入治疗专家共识》,同时发表了2篇学术文章和1项立项软件著作。

援疆之路,虽然充满艰辛和挑战,但张峰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说:“在这里,我看到了边疆同胞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和使命。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他们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是我一生的荣幸。”

张峰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医疗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和农工党“爱国、革命、奉献”的优良传统,他的事迹也将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援疆事业中,为边疆的发展与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农工党中山大学基层委员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