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大V十年科普,农工党员“急诊夜鹰”王西富只做一件事:救人

编者按:什么是“网红”医师?他们是互联网+医疗时代的健康资讯的传播者,更是互联网+医疗时代的实践者。他们用文字、文图、视频、直播,其中绝大多数拒绝带货并不追求流量变现。当“红”本身为其带来更多的门诊、手术病人时,当疗效显现又形成患者群口耳相传的口碑时,他们便会满足。农工党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总支副主委、该院模拟医学中心负责人王西富接受了《南方都市报》的专访,分享了在健康科普的“网红”路上又“红”又“专”的经验体会。(办公室)

百万大V十年科普,农工党员“急诊夜鹰”王西富只做一件事:救人

农工党员“急诊夜鹰”王西富

职业: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资深急诊医生,现担任医院模拟医学中心主任

入驻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

昵称:急诊夜鹰

触网时间:2011年

代表作:2020年9月微博一条《北京地铁站45岁男销售猝死,家属对死因无异议,但医生有异议》,呼吁北京地铁安装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阅读量近1500万。目前全网累计粉丝250万左右。

微博十年,只做一件事——传播正确的、科学循证的急救科普。王西富如今微博@急诊夜鹰粉丝187万。

他所奋斗的目标,是提升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成功率。“发现心脏骤停者,很多人只晓得拨打120,但很多患者被送到急诊室的时候,反而错过早期的救治时机。所以,急诊医生应走出急诊室,把急救知识社会化。让大家知道,在救护车到来之前,作为普通人,他们能做些什么?”王西富说。

从急救医生到百万大V,他十年科普只做一件事

王西富外表憨厚内敛、话不多,但一聊起急救话题滔滔不绝,他声线高扬明亮有辨识度。

“我是阴差阳错当上急救医生的。大学报考被调剂到医学院校读临床医学,研究生深造的是心血管内科专业,2004年毕业来到急诊科。”作为国内较早一批美国心脏协会HS&BLS&ACLS课程导师,在急诊科王西富又当医生,又当急救培训老师,经常下了夜班,第二天就在课堂上跟医护学员分享“新鲜出炉”的临床急救案例。

2011年微博刚刚兴起,自称“有点网瘾”的王西富,成为较早一批开设账号的医生,他取名@急诊夜鹰。“急诊医生经常值夜班,被叫‘夜猫子’,但是猫显得不够威猛,而鹰行动迅速又能敏锐发现问题,就像急诊医生,能及时找到病症更好救人。”

十年科普,王西富只做一件事——传播正确的、科学循证的急救科普。“曾有网友说,我自己花钱、花时间去学习一项帮助别人的技能,有这个必要吗?”其实普通人学习急救最大的初衷还是想帮助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守护自己身边所爱的人,这当然非常有必要。

他的流量变现非常直观,即危急重症患者的生命

和其他领域的“网红”比较起来,王西富的“流量变现”直接,即一个个急症患者的生命。不少网友一遇急救新闻会主动@急诊夜鹰,特别是年轻妈妈群体,参加急救培训成为粉丝标配。十年间,王西富举办急救培训超200场,影响学员超6000人。

2016年,他在深圳教过一名学员叫陶红,一位普通妈妈。因为家人有心脏病,陶红还采购了一台AED放在家里备用。今年5月8日,她在深圳罗湖车管所领驾照时,一位40岁左右的男子倒地,失去反应,濒死喘息,心脏骤停。陶红第一时间参与施救,帮助民警们使用AED,打开AED贴上贴片,先后进行四次除颤,心肺复苏十几分钟后急救车到达时,当事人心脏已复跳。

“如果配置相应急救设备、人员经过培训,80%的人在3~5分钟内能救回来。”王西富积极推动北京、广州地铁AED铺设,2014年首倡马拉松赛事增加AED移动骑行救护员,形成“固定+移动”的广马模式,对赛道上的“倒地选手”,他首提“就地复苏、就地除颤”的理念,在黄金抢救时间内给予最高质量的复苏机会。

如今,在公共场所包括地铁、机场、体育馆等铺设AED已经成为各个城市在民生领域的一场竞赛。而更科学、更高效的马拉松赛道急救,已经挽救超30名跑者的生命,其中大部分都神经功能完好,重返社会。

“让更多人懂一点简单急救”是王西富的初心和目标。但凡有让更多人懂急救的机会,他都不放过

《南方都市报》2021年08月17日EA04版:百万大V十年科普,他只做一件事:救人

《南方都市报》2021年08月17日EA04版:百万大V十年科普,他只做一件事:救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