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专访省政协委员、省花卉协会副会长、广东圣茵花卉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世明: “小花球”转动“大产业”

口述时间:2024年8月12日

口述地点:广东圣茵花卉园艺有限公司

“我们最近正在培育一种有香味的朱顶红,还在不断改良……”说起花卉,省政协委员、省花卉协会副会长、广东圣茵花卉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世明打开了话匣子。她每天置身于花的海洋,带领团队跟踪授粉育种、研究防范病虫害、不断钻研新花卉品种,乐此不疲。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家小花店起步,到如今建立一家辐射全国的花卉企业,周世明是中国农业几十年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参与者。她带领团队持续生产、推广一批适宜国产化的花卉良种,创新种质超一万个。她还用“小花球”转动“大产业”,通过推广特色花卉种植,帮助一大批乡亲实现增产又增收。

“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很广很大很宽的产业,跟农业打交道我很幸福。”周世明说。

改革开放让花店生意越来越旺

南方日报:您曾提到父亲平时喜欢种花草,您也从小与花结缘,与花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周世明:大约是1979年的春节,我买了一盆芍药,它的盆子缺了一个角,我就把缺了一角的一边转到后面,花开的方向正好对着客厅,整个房间立马就亮起来了。

小时候我们家也不是很富裕,舍不得买好吃的,但是我却舍得买一盆花,有个词叫“心花怒放”,我看见花就高兴了,还是有对审美的一种追求。

南方日报:您在1992年辞掉“铁饭碗”种起玫瑰花,改革开放大潮对您的事业有什么影响?

周世明:因为我自己喜欢花,买花的时候发现越买越贵,还保证不了品质,我就决定自己种。当时我们开了个花店,想着自己可以欣赏花,又能够让别人也欣赏,没有想过要做那么大的事业。后来,生意越来越火了,我觉得一心不能两用,1992年,在周围人的一片质疑声中,我辞掉了医院的“铁饭碗”,专心钻研“种花”。

当时恰逢改革开放,有很多“三来一补”的企业,他们开业的时候需要花,所以我们店里的生意越来越旺,名声也借此传遍了东莞的外资企业。

1994年,我听说云南的气候和土壤很适合玫瑰的生长,就一个人去了云南。我之前也没有出过省,那时就在陌生的土地上埋头耕种。后来,我种的玫瑰从云南走向全国,并获得荷兰客商青睐,销往海外。

现在回过头去看,因为我喜欢花,而别人种的花达不到我的要求,我就只能自己去种心中的花。慢慢地,从单打独斗种花拓展到规模化种植、循环经济,形成一个产业链。

致力培育中国的花卉品种

南方日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您如何看待75年来中国在农业方面取得的发展成就?让您最有感触的是哪些方面?

周世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们已经让十几亿人吃得饱穿得暖,这真的很不容易。但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在机械化、精准农业等方面还有距离。我们也一直在投入、追赶,比如我们国家的院士精心育种出来的西瓜,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我们才能吃到这么甜蜜的瓜,这就叫做“甜蜜的事业”。

但花卉这块确实还有一定欠缺,现在市场上看到的能够让你眼前一亮的花卉,不少都来源于国外的原种。我们真正发展花卉这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也只有30年。所以我们需要时间,还要培养一批有技术、有情怀的农业职业工程师,赋予他们更多的政策优惠,鼓励支持他们。

南方日报:您为什么坚定想要培育朱顶红这个花卉品种?有哪些进展?

周世明:2012年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朱顶红,那时它在花卉市场还很小众。但我觉得朱顶红有潜力,它的适应性强,我国一半以上的区域都能够生产种植,在应用上也很多样,可以作为切花、盆栽、花境等等。全世界对朱顶红的研究还不深入,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有很大的空间。我们还可以运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赋予它更多的内涵。

原来朱顶红不在国家农业植物品种保护名录里,科研院所的研究比较少。经过大力呼吁,2019年朱顶红被正式纳入保护名录里,它的培育研究也迎来了比较大的机遇。

品种杂交育种是前端,杂交出一个品种需要经过十几年培育才能稳定。每年的三四月份是我最忙的时候,要进行育种授粉。

我们通过不断地实验和对杂交品种进行选育,已经建立了庞大的朱顶红种质资源库,目前创新种质超一万个,批量化生产的自育品种近百万株,其中不乏珍稀品种,还有能一年多次开花、耐热的品种,成功获得了10多个省级审定的朱顶红新品种,其中还有2个获得了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为广东首家也是全国拥有朱顶红新品种最多的单位。2021年,我们的朱顶红种子还跟随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进太空进行育种,目前在基地里观察。

我们跟花卉大国荷兰合作,今年3月,荷兰驻广州总领事和具有历史悠久的荷兰多家企业相关人员都到我们基地参观,技术指导和品种交流,同时,荷兰知名花卉艺术家还成为朱顶红的推广大使。我们还跟以色列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华南国家植物园研究人员开展了全方位合作。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朱顶红种植如今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自己的技术,不仅打破了进口依赖,还把技术输出到全世界。在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朱顶红种植得到了国际认可。

南方日报:在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上,您做了哪些工作?

周世明:我一直想把我的理念和技术带给身边人。我们在7个省设立了朱顶红的测试点。最早韶关南雄有一些现成的设施,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当地以合作社的形式建立了一个测试点,因为效益好,现在已经发展为3个点了,都是农民自己承包来做的。那些种植户都很有成就感。

种植朱顶红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和设施要求,所以我们投入资金,给农户提供技术支持,还提供产品包销。通过不断的鼓励和补短板,扶上一程,让他们最后自我造血。朱顶红一亩地的收入有1万到4万块钱不等。

从美丽中国、美丽广东到美丽生活都离不开花卉,而朱顶红作为球根花卉品种,花型花色独特、花朵艳丽、形似百合,品种好的朱顶红,蜡封的朱顶红如意球无水无土,在自然光下就能开花,干净、省事,光靠球根营养就能够维持三个月到半年左右的生命,切中了现在年轻人想养花却没有太多空余时间的“痛点”。同时,朱顶红易于种植、花色品种丰富,不仅观赏价值高,并且易于快递物流。我相信朱顶红种好了,品种超越了,会有市场前景,将带动万亩球根花卉生产种植。

呼吁对创新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南方日报:担任省政协委员期间,您主要聚焦哪些问题建言献策?在履职方面有哪些成效?

周世明:我提过不少提案,比如针对农业种业、乡村振兴等话题,提交了《做大做强南粤花卉产业 建设世界级花园大湾区》《加强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是抓好产业振兴》等提案。

我们调研发现,卖种苗的企业在积极创新,也培育了自己的品种。这些品种好与坏,需要时间的检验,但创新培育品种,这是个很大的进步。

创新不是马上就有的,尤其农业是一年一个轮回,创新要稳定,还要消费者适应,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也想呼吁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拿数字和结果来检验创新成效,适当对做出成绩的企业给予奖励。

在政协,我经历了不同的专委会,每一个领域都是我新的学习平台,新的专家能够给我借力,我从各方面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南方日报》:“小花球”转动“大产业”

https://epaper.nfnews.com/nfdaily/html/202410/16/content_10114817.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