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员、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严振瑞:心怀“国之大者”,不负时代重托

编者按:据新华社6月19日消息,东深供水工程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新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是继今年4月中宣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以来,东深供水工程获得的又一殊荣。农工党广东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委员会委员、省水利厅支部主委,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严振瑞199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先后参与东深供水工程三期扩建和改造工程的设计工作。期间,他和团队逢山凿隧、遇水架槽,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短短三年时间修建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供水通道,一举创造四项“世界之最”。在“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他作了主题为《心怀“国之大者”,不负时代重托》的报告。(办公室)


心怀“国之大者”,不负时代重托

严振瑞

我是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严振瑞,我参加了东深供水三期扩建工程和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设计工作。

在东深供水工程中,有一座长6.42公里的雁田隧洞,我对这个地方特别有感情。每年12月停水期,我都会特意回去看看。大家可能觉得好奇,我为什么会对这里情有独钟?31年前,参加雁田隧洞施工图设计时,就是在这里完成了我入职后的第一个设计作品——雁田隧洞进口闸,我的职业生涯也从这里开启。

三期扩建工程在1990年9月开工,当时我刚从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7月毕业,8月初报到,还没有来得及熟悉一下广州,9月初就接到通知前往深圳参与现场设计工作。刚刚毕业就有机会参与这么重要的大工程,当时的心情别提有多兴奋、激动。但到了深圳之后,我发现一切都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三期扩建工程需要修建的这座雁田隧洞,是广东第一座浅埋长输水隧洞,它要从水库水面下不足20米处穿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都非常复杂,设计、施工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是东深供水三期扩建工程的控制性工程。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按时高质量完成设计任务,设计院一方面从各部门抽调精干的力量组成专门的设计团队“东深工程设计室”;另一方面,还先后从上海、天津、武汉、成都等地借调一批“大牛”工程师,一道前往深圳参与现场设计工作。大家同吃同住,集中精力、日夜赶工,在最短的时间拿出最优的设计方案。

但是,由于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在雁田隧洞施工过程中,还是发生了大大小小几十次塌方,好几次塌方导致冒顶通天。工程师们经常要冒着生命危险,蹚着齐膝深的泥水,打着手电深入现场查看险情,工人师傅们则三班倒不分昼夜轮番抢险施工。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历经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成功建成这座长6.42公里的浅埋输水隧洞,确保三期扩建工程如期竣工通水,使年供水量由扩建前的8.63亿立方米增加到17.43亿立方米。

每当回首这段往事,记得在深圳的现场设计阶段,我们是住在一个楼房里面,条件算好的。后来,雁田隧洞工程开工以后,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现场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住到现场用竹子和石棉瓦搭建的临时工棚里,条件比起城里自然要艰苦得多。冬天四面透风,夏天闷热难熬,一下雨就噼里啪啦响。遇到台风暴雨天,更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最让人受不了的是,苍蝇和蚊子特别多,蛇和老鼠也经常“光顾”。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位同事回广州办事,一个星期以后回到工地,晚上摊开床铺准备睡觉的时候,竟然发现被窝里藏了一窝小老鼠!

2000年8月,东深供水工程启动全面改造,我担任改造工程的副总设计师。为了确保东江的原水不会在输送途中受到污染,改造工程不再利用石马河的天然河道作为输水渠道,另起炉灶建设全新的全封闭专用输水系统,沿途需要穿越复杂的地形条件和不利的地质构造,工程实施的难度非常大。加之那时东深沿线的城乡经济已经快速发展起来,到处是村庄,厂房林立。如何确保改造工程施工的时候不影响正常的供水,如何减少工程建设对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这是我们在方案设计的时候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从改造工程的起点太园泵站到终点雁田隧洞,沿着石马河两岸,我们来来回回走了上百遍,比较了几十个方案,修改了十几次,才最终确定改造工程采用“上天入地”的方式修建这条“人工水道”。

要“上天”,就要用到高架渡槽。东深渡槽的输水量是每秒90吨,大约相当于20头成年大象的体重。业内向来有“十槽九漏”的说法,在这么大的流量下,如何确保高架渡槽稳固安全,还要保证它滴水不渗,难度相当大。槽壁厚了,重量就大,对高架渡槽的抗震尤其不利;槽壁薄了,又容易发生渗漏。关于渡槽槽壁厚度的选择,当时的意见分歧很大,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甚至都拍了桌子。由于当时没有借鉴的经验,我们只好想方设法,四处请教国内著名的专家团队,不断地优化设计方案,并在现场进行了“1:1”的模型试验,根据试验成果,再次完善设计。

这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前前后后花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才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时间是最好的证明,直到现在,东深渡槽依然滴水不渗。后来,南水北调工程的部分渡槽也借鉴了这种做法。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

类似的技术难题在整个改造工程中还有许多,我们先后克服了“头顶水库”、“脚踩淤泥”、“腰穿公路”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逢山凿隧、遇水架槽,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短短三年时间修建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供水通道,一举创造了四项“世界之最”!

2003年6月,改造工程全线通水运行,东深供水的水质和水量从此有了根本性的保障。7000多名建设者的精益求精,800多个日夜的不懈奋斗,确保了改造工程22000多个单元工程百分之一百合格!

工程施工中

工程施工中

世界上最大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形薄壳渡槽建设施工现场

世界上最大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形薄壳渡槽建设施工现场

U形薄壳渡槽模型

U形薄壳渡槽模型

由于要长期留守工地,我对家庭的照顾很少。女儿刚满月不久就被送到乡下外婆家,那时的交通条件、通讯条件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隔两三个月才回去看她一次。记得在女儿三岁时,有一次我回去看她,恰巧小伙伴约她出去玩,女儿一脸认真地说:“我今天不出去了,我们家来亲戚了。”小伙伴问:“谁来了呀?”女儿一本正经地说:“我爸爸来了!”女儿与我生疏到如此地步,竟然把我跟亲戚画了“等号”。直到今天,我仍觉亏欠家人甚多。但是,我更加深知,我们守护的是数百万香港同胞的饮水安全,是祖国母亲对香港同胞的骨肉深情。舍小家、为大家,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我们常说,“三分建、七分管”。改造工程投入运行以来,每年我们都会对工程全线进行例行的“体检”,工程沿线开展的各类可能影响供水安全的建设活动我们都要进行安全评估,为的是确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东深供水安全无忧。

可以说,我的职业生涯从东深起步,至今仍在坚守。从2011年开始,我又主持设计“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这一大湾区超级工程也可以说是东深工程的延续。这项挑战多项世界难题的工程建成以后,可以实现东西江水资源的联合优化调度,为香港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供水安全提供双重保障。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东深人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东深工程,面对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将继续走好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长征路,让供港的“生命之水”流淌不息!


相关阅读:

中宣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农工党员严振瑞光荣在列

李希马兴瑞会见农工党员严振瑞等“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开工,广东农工党员严振瑞接受央视等媒体采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