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国两会——《人民日报》采访蔡卫平:科学抗疫,为民履职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怎样避免恐慌、破除谣言,做好对市民的信息沟通和引导?农工党员、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卫平说,应直面问题、快速反应,做好正面的解释和引导,才是缓解市民焦虑情绪的良方。这样的观点,缘于蔡卫平的工作经验。

工作30多年来,蔡卫平从一名普通的住院医师成长为全国知名专家,参与了广州市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的救治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年1月17日晚,院区接诊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他凭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敏锐直觉,科学调整隔离病区,迅速制定了诊疗流程,为高效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

“由于我们平时就建立了清晰的诊疗步骤,疫情期间虽然忙碌,但还是能做到有条不紊。”疫情防控中有两个月,蔡卫平几乎没有离开过医院,不仅在救治一线奔波,还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成为“医生—医院—政府”之间的纽带。

基于一线疫情防控工作,蔡卫平提交了两份建议。“一是对任何疫情都应该有快速反应机制,二是要建立独立的评估系统,这是完善疫情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避免恐慌、破除谣言、稳定社会情绪的有效方式。只有让大家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疫情防控的信息,才能树立更强的风险防范意识。”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蔡卫平还建议加大筛查力度,对疑似患者应检尽检,对密切接触者应隔尽隔;把病原体核酸检测权限下放至有资质的各级医院,提高诊断效率;对于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集中收治分层管理;集中优势资源协同科技攻关等。这些建议均被采纳,对疫情防控工作起到了作用。

离退休还有1年多时间,蔡卫平争分夺秒,在热爱的岗位上奉献,“我曾感染非典,经历过那种绝望,深知患者求生的心情。作为医生,我一定要竭尽全力,把生的希望带给每位患者。”蔡卫平表示,自己会多调研多走访,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作为人民选出的代表,我决不会辜负人民的期望。”

记者手记:医者心,使命感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是人大代表,就要为人民着想,蔡卫平面对疫情,不仅尽到了一名医生的责任,也履行了代表职责。他利用专业知识,有条不紊地进行科学抗疫;他结合实践积极建言,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贡献,这让我们看到了代表履职的意义所在。

主动作为、为民履职,蔡卫平诠释了医务工作者的仁心,更践行了人大代表的使命。

《人民日报》2020年05月15日星期五04版:《蔡卫平代表——科学抗疫,为民履职》

 

 

庚子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医疗机构及卫生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从广州出现疫情开始,农工党员、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卫平就奋战在疫情救治一线。

“抗非”老将此次再战“新冠”,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蔡卫平对医疗系统如何应对重大疫情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建议,应“平战结合”,扩大传染病医院建设规模,并建成大传染科的综合性医院,以应对各种重大疫情。《南方日报》等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采访报道。

传染病医院建设规模小难以满足收治需求

在新冠肺炎疫情快速上升期,武汉紧急建设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及方舱医院,紧急征用非定点医院及酒店作传染病人收治和密接者隔离观察用。由于传染科、呼吸科和重症监护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全国各地4万多医务人员支援武汉。

“2003年非典后,不少大型、特大型城市新建或扩建了当地的传染病医院、三级综合医院也都设立了传染科。”蔡卫平表示,尽管这些传染病医院和传染科在流感、禽流感、登革热等非烈性传染病疫情中经历了考验,但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仍凸显了传染病防控及医疗救治体系的不足。

目前国内传染病医院建设规模过小,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9个城市的传染病医院为例,其规模与人口数比,大部分医院达不到1床/万人的要求。完全符合呼吸道传染病收治的现有的床位更少。“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1000张床位,只有200床是负压病房。”蔡卫平说。

同时,大多数传染病医院没有满足生物安全防护条件的临床实验室,难以开展SARS、MERS、Ebola等特殊传染病临床检测项目要求。

此外,大多数传染病医院综合救治能力仍然很弱,满足不了为特殊传染病人提供手术、分娩、新生儿等医疗服务;综合医院又缺少传染病隔离和防护的设备、设施及人员训练。

大型传染病医院应设立临床P3实验室

针对目前国内传染病医院存在的问题,蔡卫平提出了建设平战结合的综合性传染病医院,应对各种重大疫情的建议。

他建议,应扩大传染病医院建设规模。“传染病与普通疾病不同,通常1个有症状的病人会有数倍的无症状感染者,还要考虑无症状携带者的隔离需要。”他认为,除按1~1.5床/1万人口设置符合传染病隔离要求的标准床位外,还需要在医院内预留扩展用地,预埋管线,以备疫情发生时可搭建临时性的“小汤山医院”。这种在医院内搭建的临时病房可以依托原有的试验室、放射科等辅助科室,简单、快捷、方便,也不需要临时调配人力。

传染病医院不仅仅只有传染科,还应该建成大传染科的综合性医院。“应设立足够的重症医学科及呼吸科床位,提高重症救治能力,特别是呼吸系统重症疾病救治能力。蔡卫平说,各种学科相互支撑综合救治,才能提高传染病救治水平。

蔡卫平表示,平时,这是一家为附近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综合性医院,疫情来临时,可快速转变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型传染病收治医院。“所有病人定点收治,可最大限度减少对其他医院医疗服务的冲击。”

他还建议,大型传染病医院应设立临床P3(生物安全等级为三级)实验室,以备疫情时临床检测符合生物安全要求,能正常开展相关检测,减少标本外送引起的潜在风险。同时,传染病医院内应按照正常的1.3倍来配置足够的医护人员。

“充足的医护人员配备既可满足重大疫情时的人员使用,也可用于援外任务,尤其是大型传染病医院。”蔡卫平认为,政府应保障传染病医院日常运作,保障传染病医护人员工资待遇。(办公室综合)

《南方日报》2020年5月17日星期日第A03版:《建设“平战结合”的综合性传染病医院》

《广州日报》2020年05月19日星期二A3版:《建“平战结合”综合性传染病医院》

《广州日报》2020年05月19日星期二A3版:《开启两天集中学习》

《广州日报》2020年05月18日星期一A2版:《脱下白衣,进京履职》

 

 

 

全国人大代表蔡卫平:竭尽全力把生的希望带给患者

 还有一年多,蔡卫平就要退休了。这个春天,他和年轻的同事一起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17年前,他曾感染过“非典”,对病人的求生欲望感同身受。“作为医生,我一定要竭尽全力,把生的希望带给每位患者。作为人民选出的代表,我绝不会辜负人民的期望。”他说。

蔡卫平是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隔离病区医疗总负责人,作为国家传染病防控专家、“抗非”一等功臣,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与团队打了漂亮的一仗。

30多年来,蔡卫平从一名普通的住院医师成长为全国知名专家,参加过广州市所有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的救治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这所广州最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里,蔡卫平每天要到隔离病区巡诊,到重病区对重症、危重症病人进行救治和会诊。“没什么很特别的,整个流程很顺畅,团队都配合得很好。”蔡卫平说,他们吸取了很多“非典”救治的经验和教训,建立起明晰的诊疗步骤,做到心中有数。

1月17日晚,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嘉禾院区综合ICU接诊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蔡卫平凭借专业素质和敏锐直觉,科学调整隔离病区,迅速制定诊疗流程,为后来高效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疫情初期,医患之间配合较好,医护人员“像宝贝一样”看着病人。随着疫情发展,管理难度加大,境外输入病例增加带来的压力,以及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都使蔡卫平意识到,需要不断调整、转变救治策略。

当社会将目光聚焦在救治新冠病人时,蔡卫平头脑里始终绷着一根弦——要防止医疗次生灾害发生。他说,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大家会把精力和资源放在公共卫生事件上,这可能会使其他需要救治的病人被忽略。“因疫情而不能正常看病、甚至死亡的情况,绝不能发生。”

蔡卫平提出,不能把病区都撤了,否则其他传染病病人得不到及时的医治。其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保留了1个重肝科和两个感染科,使其他被关闭传染病区的病人有了保障。春节期间,这3个病区的病人比原来5个病区的还要多,集合了广东省内艾滋病、肝病、疟疾、重流感等患者。

在疫情防控最关键的两个月,蔡卫平奔波在救治一线,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成为“医生-医院-政府”之间的纽带。

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蔡卫平向政府部门建议加大筛查力度,尽早发现处于潜伏期的和隐性感染者;将病原体核酸检测权限下放至有资质的各级医院,以提高诊断效率;对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集中收治、分层管理;集中优势资源协同科技攻关等。这些建议都得到采纳,对于疫情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传染病中心很少出现“人满为患”的状况,但时刻充满危险。在与传染病搏斗的过程中,蔡卫平总结出,为增强患者信心,医生用“话疗”这招非常有效。

在新冠肺炎救治病区里,几乎24小时都有医护人员在巡视。蔡卫平说,尽管重症病房有监控设备,但有人进去看护,给病人多一些解释,他们心里就踏实了,耗氧量也少了。当病人感到绝望的时候,心理压力非常大,蔡卫平就会用自己曾经感染过“非典”的经历安慰患者,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蔡卫平曾经会诊过一个情况比较危重的病人,但病人自己没有意识到。当病人被转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上了呼吸机后,他高度紧张,总是问医生“我到底还行不行”。蔡卫平不断给他打气,“对于病人来说,信心比黄金更珍贵,求生的意志比什么都重要。只要他有信心撑过最难熬的那几天,往往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20多天后,病人痊愈出院了。

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基于一线疫情防控工作,蔡卫平提交了两份建议。

在“建立高效、公开、透明的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建议中,蔡卫平提到,中国已建立了全国性的对新发传染病的监测体系,应完善针对疫情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独立的评估系统,及时赋予公众知情权,强化公众的警觉和自我防护意识。

此外,蔡卫平呼吁“建设平战结合的综合性传染病医院”,以应对各种重大疫情。他解释说,传染病与普通疾病不同,通常一个有症状病人的出现,背后会有许多无症状感染者,还要考虑针对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隔离需要。要将综合医院的传染科做大,以减少对其他人就医的影响。目前,传染病医院建设规模过小,特别是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大多数传染病医院综合救治能力仍然很弱;传染病医院医护员工收入低,难以留住好的综合科人才。

蔡卫平称,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首先要把本职工作做好,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诠释医者人心,接地气、听民声,才能更深层次地践行人大代表的使命”。

《中国青年报》2020年05月18日03版:《竭尽全力把生的希望带给患者》

 蔡卫平在抗疫一线

蔡卫平在抗疫一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