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丽娟:跨越深蓝,向海图强!“实验6号”下水,海洋科考添利器

广东卫视:龙丽娟(右二)出席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动

7月18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在广州成功举行下水暨命名活动。“实验6”号成功下水,标志着我国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满载历代南海海洋所人和建设者的期许,承载新时代海洋强国的光荣与梦想,跨越深蓝,向海图强!”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委、南海海洋所副所长(法定代表人)、“实验6”号项目责任人龙丽娟在为“实验6”号命名时,留下许多期许。连日以来,学习强国平台、《南方日报》等多篇新闻对此进行了报道。

盛夏的羊城烈日炎炎,在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厂区内,等待下水的“实验6”号耸立在室外浮坞上。作为国家科教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实验6”号于2018年11月正式开工建造。在成功下水后,“实验6”号还将进行内部装修及试航等,预计2021年正式入列服役。

“实验6”号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

“实验6”号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

“‘实验6’号将填补我国中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的空白,成为一个先进的新型海上移动实验室和探测装备的技术试验平台。”中共南海海洋所党委书记詹文欢说。

“海洋科学考察船是人类认知海洋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探测与研究海洋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平台、基本工具与载体,在现代海洋观测体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项目总工程师蔡小阳曾是一名科考船船长,有多年的出海科考经验。“看着‘实验6’号下水,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生,内心充满兴奋。”蔡小阳说,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科考船的建造水平今非昔比,已取得极大进步。

走进“实验6”号船舱内部,实验区、生活区等各功能区分区明确,内部空间宽敞,正等待进一步的内部装修等工作。在偌大的驾驶室内,蔡小阳介绍,借助各项先进技术,最少只需1人即可完成船舶的驾驶操作。

蔡小阳介绍,“实验6”号是一艘采用国际最先进设计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种用途船舶,探测手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总投资接近5.2亿元,最大速度16.5节,续航力12000海里,定员60人,自持力(中途不进行补给连续在海上活动的最长时间)达60天。

2020年7月18日,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委、南海海洋所副所长、“实验6”号项目责任人龙丽娟在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动上致辞。

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委、南海海洋所副所长、“实验6”号项目责任人龙丽娟在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动上致辞。

南海海洋所成立于1959年1月,是国立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我国第二个海洋研究所,更是开拓南海区域海洋学事业的第一个海洋研究所,在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中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地位。龙丽娟表示,研究所成立62年来,深耕南海,从“珊瑚”号、“实验”号到“实验1”“实验2”“实验3”,再到即将下水的“实验6”,科考船的建造史贯穿于整个研究所的发展历史,为实施海洋战略立下汗马功劳。在她看来,“实验6”号不仅能提升我国对南海与深远海大洋的探测和基础数据获取能力,还将帮助“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提高海洋探测能力,完善观测手段,开展联合海洋调查,开展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等。(办公室综合)

《南方日报》2020年7月19日星期日第A01版:《“实验6”号下水,海洋科考添利器》

《南方日报》2020年7月20日星期一第A12版:《身怀绝技的“实验6”号》

《光明日报》2020年7月19日星期日04版: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下水》

《羊城晚报》2020年7月19日A01G版:《我国海洋科考再添重器》

学习强国平台:《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我们的征途是大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