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奇:让中医药服务人民健康

2020年2月19日,武汉。往日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景象不见了,“百年老站”武昌火车站从未如此安静过。这天,一趟列车缓缓停靠到站,农工党广州中医药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杨忠奇稍稍定神后,率先离开车厢,带领第一附属医院第三批援湖北国家医疗队毅然踏上了武汉的土地。

杨忠奇教授在湖北武汉硚口方舱医院指导中医药应用

杨忠奇教授在湖北武汉硚口方舱医院指导中医药应用

新年伊始的这场疫情肆虐华夏大地,防控工作迫在眉睫。本该是万家团圆之际,一支支救援队伍却向着湖北“逆行”进发,请战、出征,分秒必争,义无反顾!没有人比他们更明白时间的重要性。作为一位曾奋战“非典”一线且有着丰富经验的临床医生,杨忠奇深知此行肩负重任,也明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除了战胜,他们别无选择。

“可真的踏上这片土地后,心里还是很难过。”用杨忠奇的话来说,一个人都没有,静得可怕。“我们走了一会儿,才远远看到一个人向我们挥手,后来得知那是来接我们的人。”曾经的“闹”与现在的“静”形成鲜明对比,此刻的杨忠奇愈发怀念从前城市中的“聒噪”。他重新整理好心情,眼神坚定地看向前方,暗暗下定决心要带领团队发挥自身优势,将中医药引入临床治疗中,给这座城市重新带来活力。

杨忠奇:让中医药服务人民健康

杨忠奇:让中医药服务人民健康

敢为人先,勇于担当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长期以来,杨忠奇致力于中医药临床和研究,此次他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急研究专项专家组副组长,负责在武汉当地组织协调开展新冠肺炎临床研究,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坚持科学防控,在药物研发和疾病救治上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充分发挥了中医药抗击疫情的作用。

重大疫情面前,各方都在争分夺秒,强攻“救命药”的研发。2020年2月1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报告“肺炎1号”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轻症)临床效果较好,紧急申请医疗机构制剂的时候,大部分专家认为“肺炎1号”临床资料较少,不同意其申请。杨忠奇看完报告后敏锐地指出报告没有抓住临床关键问题,立即请研究者核查轻症转为重症的情况,经过仔细核对50例接受“肺炎1号”治疗的患者均没有发展为重症。杨忠奇明确指出中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轻症)临床价值就在于预防/减少重症的发生,按照应急审批程序可以启动“肺炎1号”应急审批。2月3日广东省召开联合审批会议,杨忠奇担任联合审评组组长,支持“肺炎1号”按照应急审批程序准予附条件备案,给该制剂规范名称为“透解祛瘟颗粒”,并明确表态负全部技术责任。“透解祛瘟颗粒”作为全国第一个批准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医院制剂,在关键时候消除了社会恐慌情绪,杨忠奇率先提出应用中医药减少重症发生,吹响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号角!

在2003年“非典”战斗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中医药方法为主救治72例“非典”患者,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和“患者随访零后遗症”的辉煌战绩。作为我国中医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的医院之一,杨忠奇提出在关键时候援鄂医疗队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他们接管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呼吸病区(69张床),在改造病房流程、做好院感的同时还开展中西医结合医疗救治工作;累计救治患者118例,其中危重和重症110例,中医药使用率为100%;率先建立中医专家远程会诊模式,派出专家到荆州、洪湖、监利定点医院ICU开展中医巡诊。通过发挥中医药优势、中西医协同起到减少危重型发生率、降低病亡率及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救治效果。

杨忠奇教授(右2)在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冠病房工作3

杨忠奇教授(右2)在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冠病房工作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急研究专项专家组副组长,他结合武汉地区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临床实际,主持设计了“应对新冠肺炎中药方剂的真实世界临床研究”并组织实施,及时收集、总结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的临床数据,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结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方药“三方三药”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同时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部署主持“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临床研究”,目前清肺排毒汤颗粒已经获得国家药监局新药临床批件。主持完成“大剂量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研究结论被由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采纳,用以指导重症新冠肺炎救治。开展“新冠康复颗粒”对新冠肺炎出院患者躯体及心理康复的临床研究,取得良好效果,被评为广东重大抗疫成果。援鄂医疗队实现了临床救治与科技攻关齐头并进,充分发挥了高水平医院的示范引领作用。

杨忠奇教授(左一)在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冠病房工作

如今回想起来,杨忠奇很庆幸自己当时能前往武汉,与团队共同进退。“这就像士兵打仗,我们必须要冲到前线,共同作战,这样人心才能凝聚在一起。”在杨忠奇看来,只有通过“近距离”“面对面”的无障碍交流,才能做到科学应对,更好地制订治疗和临床研究方案。在发挥中医药优势的时候,杨忠奇践行“中医疗效有数据,中医优势有证据”理念,“越是危急时刻越要冷静下来,保持一颗冷静理智的心,就是对人民负责。”他带领团队通过科学分析数据提出方案供领导决策参考,让更多同行、更多患者相信中医药的作用,在紧张疫情战斗中始终坚持科学家精神,获得中西医同行的广泛认可。

不忘初心,治病救人

走上学医这条路,用杨忠奇的话来说,“很简单,能治病救人,就是我学医的理由”。一句话,让杨忠奇高中毕业后毅然决定报考医学,此后20余年他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20世纪90年代,面对急性心肌梗塞传统药物治疗死亡率较高,心血管介入治疗风起云涌,杨忠奇提出医院应该开展心血管介入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发挥中西医优势,救治更多患者。当时国内还没有中医院开展心血管介入手术,他外出进修学习,回院后克服重重困难,于2000年率先在医院开展了心血管介入手术,大幅度提高心血管临床救治水平。在引入现代医学诊疗手段的同时,他十分注重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优势,提出应用补益心气方法治疗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冠心病思路、发挥中医药优势治疗PBMV等手术后并发症,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

为了完成“治病救人”这个简单的理想,杨忠奇一直兢兢业业,不断想办法攻克心血管疾病难题,时刻践行着“当一名卓越医生”的信念。杨忠奇介绍,在多种心脏疾病中,慢性心力衰竭是终末阶段,不但发病率高,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以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过程中都显现出很好的临床效果,但由于其病机与证型繁杂多样且不统一,再加上治疗慢性心衰的方剂众多,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临床研究和评价,严重制约着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方法的推广应用。团队极为重视这一问题,通过长期研究对中医药方法防治慢性心衰“理、法、方、药”进行了系统总结,最终形成一套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诊疗体系,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基地,牵头成立了全国中医心衰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救治更多患者。

数十年来的临床、教学和科研经历,让杨忠奇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心血管疾病如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和高血压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他已经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不久前他更是成功入选了2020年度“长江学者”,继续在医学研究的路上大步迈进。

临床科研,齐头并进

杨忠奇常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临床是基础,科研是翅膀”,要成为卓越医生,要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就要临床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他十分注重临床研究,在医院率先提出“中医疗效有数据,中医优势有证据”理念并一以贯之。

如何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如何客观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如何获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这是杨忠奇长期致力的临床研究方向。2005年,他在我国中医医院率先开展国际多中心新药临床试验,十余年来他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了国际和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13项,在医院组织开展各类临床研究超过300项,积极参加中药新药审评审批政策改革和技术指导原则制定,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经验。

一段时间以来,中药新药研发处于低谷,临床试验成为关键瓶颈,杨忠奇明确提出“基于临床需求,发现临床价值”中药新药研发理念,系统阐述“中医临床价值观”,指出中药新药的临床价值包括治疗作用、辅助治疗作用、改善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未病、给患者提供治疗选择、使用方便和药物经济学优势,并将其简称“杨八点”。“杨八点”引起全国同行热议,中药临床价值多元化蔚然成为行业共识。

中医临床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如何进行中成药研发?为突破理论禁锢,杨忠奇仔细考证了“辨证论治”之起源,指出中医诊病手段丰富多彩,不应局限于辨证论治,可以治病,可以治证,可以对症处理,临床辨病为先,辨证次之;如果能够发现疾病普遍规律,针对疾病病机处方用药是合适的;某些特殊情况如急性传染病,更是主张统一处方救治,他因此于2017年率先提出基于病机的“辨机论治”理论,为中药现代化提出理论依据。

在临床工作中如何进行“辨机论治”呢?杨忠奇指出就是把“四诊八纲”升级“五诊十纲”。中医传统的四诊“望、闻、问、切”,现在应该增加“查”字,“查”为现代医学的一切检验检查方法,与时俱进,做到诊断明确和精细,明确疾病的病机。传统的八纲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现在应该增加“有无”,这是涉及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重大临床问题,故需增加此条目。例如诊断为“胸痹”者,须了解其冠状动脉有无狭窄;肾区腰痛者,须了解有无肾结石;咳嗽咳血者,须了解肺部有无肿物、有无血栓,从而明确病机,继而提出治疗方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一直以来中医界有一种说法是,许多中药已经有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为什么还要开展临床试验?2018年,杨忠奇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中心委托担任专家组组长,针对性开展研究。他认真研究国内外资料,创造性提出“人用经验”这一新名词,明确指出中药人用经验是指具有一定规律性、可重复性的关于中医临床诊疗认识的概括总结,是中药新药研发显著特点和独特优势,是中药新药选题立项重要的基础,是评价中药新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这一研究成果被上级采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加快中药新药审批”。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和《中药注册专门规定》,均充分肯定了人用经验在中药新药研发的价值。

为提高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和能力,2013年,杨忠奇发起首届中药新药临床试验高峰论坛(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Trials,CMCT),首届会议成功进行使CMCT成为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品牌会议,在此基础上2018年杨忠奇发起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委员,2019年发起“全国中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联盟”并担任联盟主席;组织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学术讨论、共识制订和技术推广,发布《中国中医药物临床试验蓝皮书》,基于杨忠奇的重要贡献,他被中国药学会评为“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杨忠奇团队合影

杨忠奇团队合影


言传身教,医教合一

在采访杨忠奇过程中,他深情回忆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导师的谆谆教诲;杨忠奇的导师赵立诚教授是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弟子,导师刘亦选教授是岭南中医大家刘赤选教授之子,导师们渊博的临床知识、低调务实的作风,使杨忠奇终生受益。

现在他作为一名教师,传承了导师精神,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在日常教学中,他强调中医和西医的双重作用,告诫学生二者皆不可抛,督促学生及时掌握传统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了解学习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将二者融会贯通,才能为广大患者提供中西医融合最优的治疗方案,使病人最大程度上临床获益。

“多临床、反复临床”,这是杨忠奇长期坚持的教学准则,他始终认为在中医临床学习过程中,尽早实践积累经验才是硬道理。医人更要医心,因此杨忠奇还格外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导学生关心爱护病人,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解决痛苦。

在他看来,学医是一种情怀,既然选择踏上医学这条路,就要将全身心都投入到“治病救人”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在工作中养成严谨细心的作风,遇事绝不能慌乱。在2020年疫情防控战斗中,由于学生无法返校,杨忠奇在武汉组织医疗队进行“开学第一课(网课)”,树立学生救死扶伤的坚定决心,让医生成为学生们心中的英雄!(《科学中国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