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发布紧急提醒称,该区一居民未佩戴口罩到户外某处挖野菜,被同时间在该处停留的一名未佩戴口罩的无症状感染者传染,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研判,系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一时间,气溶胶传播新冠病毒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羊城晚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农工党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
微生物气溶胶由悬浮于空气中的微生物所形成的胶体体系,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及其代谢产物。气溶胶传播新冠病毒,在3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提及。方案中指出,新型冠状病毒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其次,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第三,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气溶胶传播新冠病毒受气溶胶大小、空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影响。
“在室外一般不用担心气溶胶传播,因为室外的气溶胶病毒浓度很低,发生传播的概率较低。上述案例可能是因为两位居民很近距离地接触导致,实属偶然。”蔡卫平表示,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无论是在室外公共场所还是室内公共场所,一定要规范佩戴口罩,特别是在电梯、出租车、办公室等密闭狭小的空间内。同时要做好消毒工作。
“由于电梯、会议室这些公共场所消毒的作用有限,通风也显得格外重要。通风可以降低气溶胶病毒的浓度,从而减少感染的概率。”蔡卫平表示。
此外,蔡卫平还提到,要预防经下水道的气溶胶传播,在使用马桶时,尽量闭盖冲水。(办公室综合《羊城晚报》报道)